《今夜的夜莺私语完整无删减》
中新网泉州8月5日电 (记者 孙虹)“北疆文化丝路行”锡林郭勒盟·泉州市两地文化交流活动5日在福建泉州启动。文艺精品展、非遗快闪、学术交流、观摩学习……在为期10天的交流活动中,两地专家学者将共同探究万里茶道、海上丝路等历史渊源,展示南北非遗特色,共享经济文化发展成果。
泉州与锡林郭勒盟一南一北、一海一陆,共同诠释着中华文明“向海而生、逐草而歌”的文化特质。启动仪式上,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队员的马头琴演奏《万马奔腾》和表演蒙古族长调《走马》,让现场观众仿佛置身辽阔草原。两地艺术家同台演绎的经典民歌《敖包相会》,将草原风情与闽南韵味完美融合。
据悉,活动期间举办的“遇见·锡林郭勒”文艺精品展,展出了来自锡林郭勒的100幅美术、书法、摄影作品,生动展现草原的壮美与灵动;此外,锡林郭勒乌兰牧骑队员将与泉州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携手合作,在泉州多个景区、港口、街头巷尾开展“非遗快闪”活动,让马头琴与南音共同奏响,让长调与闽南歌谣相互和鸣;在学术交流会上,两地学者也将深入挖掘北疆与闽南文化的交融密码,为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探寻新路径;与会人员还将围绕文化产业创新模式、非遗活态传承路径、文艺新业态培育机制等领域展开实地观摩与学习。
活动主办方负责人表示,期盼两地共同打造丝路文化IP品牌,探索“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构建跨区域文化交流传播矩阵,推动“北疆文化”与“海丝文化”更加深入人心、通达四方。(完)
【编辑:李润泽】
那年头,各地发掘出了稀罕的文物,都会专程带到北京,请顶尖的考古学专家们过目鉴定。1987年夏天,张居中与河南考古所的领导、同事带着几件出土物前往北京,拜访考古、古文字和音乐界专家,所带的出土物包括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支七孔骨笛,三片契刻符号较成型的龟甲,以及一支柄形石饰。《今夜的夜莺私语完整无删减》 另有一件或许并不算小的小事值得一提。关于骨笛的命名,学界一直有不同声音,主要来自于刘正国的坚持。笛在文献中出现较晚,《诗经》《左传》等先秦古籍有关音乐的记载中,涉及“笙、箫、龠、管、篪”等众多古代管乐器,却并没有笛。汉代马融在《长笛赋》中说,“笛生乎大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黄翔鹏曾就贾湖骨笛的定名提出一种观点,他认为一个祖先有很多后代,不应以其中一种后裔之名给祖先定名。贾湖骨管是中国管乐器的祖制,不应该用晚出现的名称为早出现的乐器定名。但他提出不必苛求某一种后代的名字,就以当下最自然、最简单的命名,称“笛”即可。就此中止了当时对贾湖乐器定名的讨论。但刘正国认为,以笛来命名,显然同样难逃“以后裔之名为祖先定名”之嫌。